【新书推介】文明的对话:从良渚到秦始皇,中国如何塑造自身并连接世界?
《厚土无疆》是杰西卡·罗森历经十年的呕心之作。罗森教授选择了12处具有时间、地域代表性,同时物质文化十分丰富的特殊埋葬点作为线索,勾勒出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的宏大图景。
《厚土无疆》是杰西卡·罗森历经十年的呕心之作。罗森教授选择了12处具有时间、地域代表性,同时物质文化十分丰富的特殊埋葬点作为线索,勾勒出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的宏大图景。
这不是普通的火灾,而是秦始皇下令焚烧天下书籍的开始。除了医药、卜筮、农书等实用典籍,几乎所有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都被付之一炬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第二年(公元前212年),秦始皇又以“妖言惑众”之名,坑杀数百名方士和儒生。
近日官方认定的秦代石刻火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该石刻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“皇帝/使五/大夫臣□/將方□/采樂□/陯翳以/卅七年三月/己卯車到/此翳□/前□可/□百五十/里”。翻译大意为: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家去昆仑采药翳乘坐秦
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,也点出了阿房宫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:它更多是以其传奇性、文学象征和未完成的悲剧性,而非实体建筑,赢得了“天下第一宫”的称号。
这些标签像刻在竹简上一样,牢牢钉在他的身上。很多人心里都表示不屑一顾:就这样一位皇帝,怎么还能被叫做“千古一帝”?难道就因为他第一个用了“皇帝”这个称号?
青海果洛的高原腹地,风雪常年不歇。就在黄河源头扎陵湖畔的一处陡坎下,一块不起眼的岩石,竟藏着一段被风沙掩埋了两千多年的秘密——“尕日塘秦刻石”。这块海拔4306米的摩崖石刻,如今成了考古界的一颗“惊雷”,不仅炸开了人们对秦朝疆域的传统认知,更把秦始皇求仙的触角
无疑,这块秦代石刻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,大概率将会在原址保护起来。秦代石刻主要是秦始皇四次巡视时所立的石刻,到如今绝大多数都荡然无存,只留下了拓本。
北京的实验室里,激光剥蚀仪用一个只有0.1毫米直径的光斑打在石刻边上,等离子体光谱仪读出了铝、钛、钒的峰值曲线,这跟战国时候青铜凿的微量元素高度重合,现代钨钢合金里才有的钴、镍信号压根就没出现,数据一摆出来,围着看的考古队员先是发愣,然后就是一阵短促的掌声,好
可三天三夜过去,怪事一桩接一桩:有的士兵刚挖了两锹就突然抽搐倒地,嘴里还吐着白沫。
在当今数字时代,博物馆的使命不只于文物的收藏与守护,更在于如何生动地讲述历史故事,让沉睡的瑰宝与现代公众产生深度对话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,正以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,打破时空壁垒,为观众开启一场震撼心灵,穿越千年的秦文化探索之旅,展示文博体验的无限可能。
五千年悠悠岁月,留下了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,成就的是一首大气天成的英雄赞歌。一首顽强抗争的劳动人民的赞歌,一首慷慨激昂、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之歌。五千年的沧桑巨变,五千年的兴衰成败,浩瀚的历史皆浓缩于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中。
这地方堪称“华南历史活化石”:舜帝南巡死在这儿,成了上古帝王的埋骨地;秦始皇打岭南时,专门在这儿设了零陵县,把它当成进军南方的“桥头堡”,成为岭南三郡的重要据点,郡县制度从这儿往南推广。“零陵”便成了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。北京大学《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》中
公元前221年,秦国国君嬴政在相继灭掉东方六国之后,正式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国家,定都咸阳(如今的陕西咸阳),史称秦始皇。
西安西郊一片荒芜的土台上,野草在风中摇晃,几个老农正在放羊。谁能想到,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,竟是秦始皇梦想中天下最宏伟的宫殿遗址。
9月14日,“数智文遗陕西行”全媒体采访团活动启动,国际传播采访团和中省媒体采访团的成员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,深入了解这里数字化运用的先进经验。
2025年6月,一则震撼考古界与公众的新闻悄然浮现:在青藏高原腹地,海拔4306米的青海玛多县,一块被岁月掩埋的秦代石刻重见天日。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多学科专家团队两次实地考察与系统研究,确认该刻石为秦始皇时期遣使采药、祭祀昆仑的实物见证,命名为“尕日塘秦刻石
借助三维扫描技术对遗址现场进行数字化建模;依托数字化解析建立复杂文物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;利用采集到的陶俑三维模型、彩绘纹饰和图案开展彩绘复原工作;通过考古现场搭建的应急保护实验舱等实现科考与文保同步进行……近日,记者随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
秦始皇骑北极熊——这听起来像是网络段子的离谱组合,如今却成为某文旅品牌的宣传创意。这个打破时空界限的大胆构想,迅速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。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秦朝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挺特别的,它统一了天下,但也留下了不少谜团。其中最大的一个谜案就是徐福东渡的事儿。这事儿从秦始皇时代就开始了,到现在两千两百年过去,中日两国学者还在挖空心思研究,却始终没个确切答案。